在安装
幼儿园厕所隔板时,需以 **“儿童安全” 为核心 **,兼顾稳固性、易用性和清洁便利性,同时契合幼儿身高、行为习惯等特点。以下是需重点关注的细节及操作要点:

一、安装前:基础准备与安全预判
现场测量与尺寸复核
精准测量蹲位 / 小便池间距:确保隔板安装后,每个使用单元宽度≥60cm(幼儿转身不拥挤),深度≥80cm(避免如厕时身体探出)。
核对地面平整度:用水平仪检查安装地面,若有坡度(误差>3mm),需提前用垫片找平(防止隔板倾斜晃动)。
预留通道宽度:隔板与对面墙体 / 洗手台的间距≥1.2m(幼儿排队或通行不拥堵,避免碰撞)。
材料与配件检查
隔板材质二次确认:确保为无甲醛、防潮、耐撞击的安全材质(如抗倍特板、食品级塑料板),避免使用劣质板材(易开裂、释放异味)。
配件安全性筛查:
固定螺丝:必须使用防脱落膨胀螺丝(尾部带防滑纹),且螺丝头部需加装圆形塑料盖(避免尖锐边缘划伤孩子)。
连接件:选择圆角金属件(如不锈钢合页、卡扣),禁用锋利棱角的铁件(可预先用砂纸打磨边缘)。
二、安装中:核心安全与适配细节
1. 高度与间距:贴合幼儿使用习惯
隔板高度严格控制:
蹲位隔板:整体高度 60-80cm(小班 60cm,大班 80cm)—— 既保证基础隐私,又方便老师观察(避免幼儿独处发生意外)。
小便池隔板:高度 40-50cm(仅遮挡身体侧面,不遮挡视线,防止幼儿在隔板后躲藏)。
注意:顶部不做封闭(留空≥30cm),底部离地≥15cm(方便清洁地面,避免积污)。
间距预留适配幼儿体型:
隔板与蹲便器边缘距离≥20cm(幼儿蹲下时膝盖不碰到隔板)。
小便池隔板间距:相邻隔板间距 50-60cm(符合幼儿肩宽,避免如厕时身体碰撞)。
2. 稳固性:杜绝 “晃动、倾倒” 风险
固定方式强化:
地面固定:若为瓷砖地面,需用电钻打膨胀孔(孔径与螺丝匹配),植入膨胀管后拧入螺丝(力度适中,避免瓷砖开裂);若为水泥地面,直接使用加长膨胀螺丝(长度≥10cm),确保深入地面基层。
墙面固定:隔板与墙体连接时,需加装L 型金属加固片(宽度≥5cm),每个连接点至少 2 颗螺丝(分散受力,防止单颗螺丝松动)。
验收标准:安装后用手用力推挤隔板(横向、纵向),晃动幅度≤1cm(无明显位移或异响)。
避免 “悬空” 设计:
禁止仅靠顶部或单侧固定(如仅固定墙面、地面任选一处),必须 “地面 + 墙面” 双点固定(尤其高 80cm 以上的隔板,防止幼儿攀爬时倾倒)。
3. 安全防护:消除所有 “潜在危险点”
边角与表面处理:
隔板边缘:出厂未做圆角处理的板材,需现场用砂轮机打磨(圆角半径≥5mm),再用细砂纸抛光(触感光滑无毛刺)。
连接处遮挡:隔板与金属件的缝隙需用硅胶密封胶填充(颜色与隔板一致),避免幼儿手指伸入夹伤;螺丝、卡扣等外露部件必须套上硅胶保护套(如圆形硅胶帽)。
防攀爬与碰撞设计:
禁止在隔板表面安装凸起部件(如挂钩、拉手)—— 防止幼儿攀爬(若需安装扶手,需在 1.2m 以上高度,且表面光滑无借力点)。
易碰撞位置贴警示条:在隔板与通道平齐的侧面(离地 30-50cm 处),粘贴 3cm 宽的荧光防撞条(柔软材质,减少碰撞痛感)。
4. 适配幼儿行为:降低使用障碍
安装位置避开 “动线盲区”:
隔板边缘不与门、洗手台出水口对齐(避免幼儿开门时撞到隔板,或洗手时水花溅到隔板底部)。
避免靠近尖锐物体(如墙角、暖气片)—— 若必须相邻,需在中间加装 5cm 宽的防撞条(覆盖整个高度)。
细节适配幼儿操作:
若安装门(部分幼儿园蹲位设简易门),门轴需在外侧(幼儿推门时不会夹手),且门闩为 “按压式”(不用旋转,幼儿易操作)。
隔板表面不做复杂花纹(避免幼儿抠挖图案导致板材破损),选择光滑平面(减少污渍附着)。
三、安装后:验收与清洁适配
全面安全验收
触感检查:用手掌抚摸隔板所有表面、边缘、连接件(无毛刺、无凸起、无尖锐点)。
稳定性测试:成人双手撑在隔板上轻压(模拟幼儿攀爬),观察固定点是否松动(螺丝无位移、板材无变形)。
功能测试:让幼儿模拟如厕(可请老师协助),观察是否有 “起身碰到隔板”“转身拥挤” 等问题,即时调整。
清洁便利性预留
缝隙控制:隔板与地面、墙面的缝隙≤3mm(防止积垢,又能让清洁工具伸入)。
表面无死角:避免隔板背面有凹陷、凹槽(易藏污纳垢),选择整体平整的板材(方便用抹布或消毒喷雾清洁)。
四、特殊场景注意事项
潮湿环境防护:厕所地面易积水,需在隔板底部(离地 15-30cm)涂刷防水涂层(与板材兼容的防水漆),防止长期受潮变形。
特殊幼儿适配:若有特殊需求幼儿(如肢体不便),需预留 1 个 “无障碍单元”—— 隔板可单侧拆卸(或宽度增至 80cm),且旁边加装扶手(高度 50cm,直径 3cm,方便抓握)。